b站404原因

乾隆皇帝命工匠在此兴建清漪园(后改名为颐和园),却一生从未在此过夜。 颐和园是北京最负盛名的皇家园林之一,几乎所有初到北京的游客都会将故宫、颐和园和天坛列为必游之地,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。但与故宫
乾隆皇帝命工匠在此兴建清漪园(后改名为颐和园),却一生从未在此过夜。

颐和园是北京最负盛名的皇家园林之一,几乎所有初到北京的游客都会将故宫、颐和园和天坛列为必游之地,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。但与故宫的庄严肃穆不同,颐和园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,既有皇家园林的恢弘气派,又藏着江南水乡的婉约诗意。

皇家园林中的山水画卷

颐和园不仅是清代皇家行宫与园林,更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的巧妙融合著称,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。昆明湖、万寿山、佛香阁、长廊、十七孔桥等标志性景观,仿佛让人穿越时空,回到那个繁盛却渐显暮色的帝国时代。

遥想在新加坡,也有一座仿中式园林:裕华园。园中白虹桥仿照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建造,邀月舫则与昆明湖畔的石舫神似,似乎把北方园林的诗意搬到南洋的热带国度。可真正立于颐和园之中,望昆明湖波光潋滟,感受长廊画梁上千幅彩绘诉说的往昔传说,仍是另一种震撼。那些彩绘描摹山川古迹、花鸟鱼虫,不仅是一座园林的点缀,更像一部历史长卷,默默铺陈着清代文人的雅趣与技艺。

藏着帝王的矛盾与挣扎

对于喜欢清史的人而言,颐和园是一座蕴藏故事的园林。乾隆皇帝命工匠在此兴建清漪园(后改名为颐和园),却一生从未在此过夜。这段史实甚至被一些导游添油加醋,编成玄幻传说。事实上,乾隆在扩建圆明园时,曾郑重立誓:“此园既成,后世子孙应延续其美,不可再造新园。”可他仍觉圆明园之外尚有遗憾,因而又兴建了清漪园,为此自感失信。

他写下《万寿山清漪园记》一文,坦言“过辰而往,逮午而返,未尝度宵”,以“不宿”来遵守旧诺,期盼天下谅解。当指尖抚过碑文“过辰而往,逮午而返”的刻痕时,仿佛触到一位帝王在艺术追求与政治诺言间的挣扎。

这种矛盾在仁寿殿达到极致,光绪皇帝在此启动维新时,可曾想过百日之后,自己会被囚禁在与大殿仅一墙之隔的玉澜堂?历史总是以最戏剧化的方式,在同一个空间里叠加重重悖论。

颐和园中,仁寿殿也是游客必访之地。晚清时期,慈禧太后在此听政,光绪皇帝亦曾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。1897年,光绪皇帝就在仁寿殿召见康有为,托付维新变法,试图振作国势。然而戊戌变法最终失败,皇帝被幽禁在不远处的玉澜堂,任园外世界风起云涌,自己却如池中孤鱼,无法回天。

情感与时间的长廊

颐和园的造园理念大量借鉴江南园林的格调,尤其以杭州西湖为蓝本。登上佛香阁,放眼望去,昆明湖波光与远山青黛相映成趣。长廊犹如一条彩带,将湖畔的四季风光收进画框。

走到十七孔桥,桥身宛若玉带横卧湖上,黄昏时分,霞光为拱桥镀上一层柔金,让人心生恬淡。然而,每一次独行于这片胜景,我的思绪却悄然游走。那天,我站在十七孔桥头,远望佛香阁顶端的风铃被微风拨动,叮咚作响,仿佛是旧时王谢堂前的低语。此刻,我竟想起了同在北京的你。

用对称之美包容不对称人生

颐和园是一座精雕细琢的园林,却也是一段凝固的历史,更像一首不写尽的诗。无论是乾隆皇帝心底那份隐隐的歉意,还是光绪皇帝在玉澜堂内无声的悲怆,抑或是慈禧太后目光中的权力余晖,这些都让颐和园多了一份厚重。

可在这厚重之中,它又以湖光山色与人对话,让人意识到:历史虽然尘封,但人心中的情感、思念与美好追求,始终流淌不息。当我再次走出东宫门,回望昆明湖水波粼粼,忽然懂得,这座园林最动人处,或许正在于它用完美的对称格局,包容了所有不对称的人生:乾隆的愧疚、光绪的遗憾、工匠的无名,以及无数如我们这般匆匆过客的悲欢。

离园时回望东宫门,忽然懂得:真正的文化遗产,从来不只是亭台楼阁,更是那些跨越时空依然鲜活的情感共鸣。正如昆明湖水永远映照着不同的天空,却始终记得山的样子。

请点击《城市呼吸》系列报道,阅读更多文章。

本文为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

作者:桃夭入画

作者简介:长期关注教育改革与亲子关系,擅长从家长视角分析现实问题,文字理性中带有温度。
上一篇:新西兰将对外国游客收取部分热门景区入场费
下一篇:路透社:不顾美国威胁 印度仍会购买俄罗斯石油